热门标签-网站地图-注册-登陆-手机版-投稿 3D打印网,中国3D打印行业门户网!
当前位置:主页 > 3D打印新闻 > 3D打印概念股 > 正文

创投3D打印、机器人成热门

时间:2013-02-07 09:56 来源:未知 作者:中国3d打印网 阅读:

随着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召开,以新科技、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日益成为创投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新兴产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新发明、一项新技术,或许就可以在瞬间改变生产方式、生活习惯。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衰弱,劳动力成本开始明显上升,此时,机器人[0.00 0.00% 资金研报]作为人工劳动力的替代,发展空间巨大。而3D打印则因其可以打印立体产品而备受关注,基于该产业可能引发商业模式的改变,各路机构热烈追捧。

本报此次组织一组稿件,通过采写相关机器人和3D打印公司的最新动态,反映创投对新兴产业的看法。

沃迪装备机器人业务引关注

众创投意欲“淘宝”接踵而至

⊙记者 朱方舟 ○编辑 阮奇

杭州湾北岸、金山工业[0.83 0.00%]园区内,一家高端装备[4981.80 0.00%]制造企业上海沃迪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沃迪装备”)正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工业机器人”中崭露头角。

走进沃迪,现代化的厂房,以及黑、白、红为主基调的装修风格。推开一间厂房的大门,记者终于见识到了机器人的“真身”:无头无脑,看上去更像是一台吊车,正不断重复着抓取、搬运的动作,被它码垛堆叠的货物精准有序排列,就像刀切得一样齐。

几年来,从沃迪厂房“走出去”的机器人正以每年增幅达300%以上。沃迪装备董事长赵吉斌表示:“2013年,公司销售规划2.3个亿,其中机器人的销售收入占一半。以国内市场对于机器人的需求来看,5年之内,公司的销售收入将破10亿元。”

赵吉斌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正式进入沃迪装备的投资机构只有上海朴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一家,不过有不少知名PE机构,如IDG、复星创投等正在和公司洽谈。

沃迪装备高管:机器人市场需求巨大

“作为政府财政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还面临着市场需求巨大的契机。这几年市场迅速放大、急剧扩充,其需求完全是出于业内的判断。”沃迪装备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童上高表示。“欧洲、美国、日本的生产线自动化比中国超前很多,日本每一万个工人中有400个是工业机器人,欧盟每一万个中有250个,而中国只有20个。且目前中国机器人最大的订单仅局限于汽车行业,因此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前景巨大。”

业内普遍认为,2014年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拐点,即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机器人的需求会大规模增长。

不过,尽管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但实现起来却重重困难。童上高表示,“相对欧洲、日本来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起步较晚;截至目前,国内鲜少出现真正代表自主品牌的机器人产业。所以从产业来看,中国亦滞后于国外。”

据调查,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还不到全球总量的1%,国产工业机器人约占30%,其余皆是从日本、美国、瑞典、德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引进。原因在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于机器人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性零部件,我国的技术水平尚不足以实现完全独立生产。而大量地进口直接造成机器人售价的飙升,制约了企业大量购置,阻碍了生产模式的升级转型。

更多PE/VC欲入局沃迪装备

沃迪装备成立于1999年,经过不断的产业升级,公司从国内首屈一指的果汁果酱生产线成套设备供应商,转身为国内最大产业化规模的搬运码垛机器人生产企业。

“除了不断自身产业升级外,我们还引入‘外援’,如理念相近的大型PE机构,给公司带来资源、提升管理能力等增值服务,使公司走向国际化、专业化,始终保持制高点。”赵吉斌称。

赵吉斌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有上海朴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沃迪装备,此外,IDG、复星创投等知名创投机构正在和公司洽谈。赵吉斌希望借助PE资金,提前部署3至5年后的发展、生产规划。

上海朴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尚志强表示,朴易投资于2010年入股沃迪,当时公司还是一家在浦江镇上未成规模的企业,那时公司刚刚向工业机器人行业转型,并且已有成品。

赵吉斌透露,公司计划在2014年向证监会报材料,目前中介机构已经介入,并已在上海证监局备案。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机器人制造企业之一,沃迪装备先后承担了科技部、863国家重点装备攻关课题、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机器人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等重大项目。这也是创投看好该公司的重要理由。

在机器人的产业政策方面,2012年4月24日,科技部正式印发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亦强调,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突破新型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核心关键技术。

国内工业机器人热潮正在掀起

未来3至5年里,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机器人装机量最大的国家。如今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码垛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不少品种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业内专家预计,我国工业机器人年均市场规模很快将超过40亿元。

一个蕴藏如此巨大潜力的市场,自然引来各方垂涎。国外机器人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国内公司则纷纷向机器人产业靠拢,但求在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分一杯羹。

据了解,欧洲机器人行业领军者ABB看到中国工业自动化的潜力,早已在上海建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

同样看好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还有中国本土公司。如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依托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研发能力发展壮大。

赵吉斌透露,宝钢、三一重工[0.00 0.00% 资金 研报]、中联重工等大型国企亦正准备试水机器人制造行业。“虽然我们是目前唯一一家搬运机器人制造商,但随着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增长以及各个行业应用的不断扩大,我国机器人生产企业数量必将大幅增长。”


随着3D打印产业的日渐火热,各路机构开始各显神通,希望涉足此领域。记者了解到,就在近期,便已有多家机构与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洽谈投资甚至收购事项。这些机构包括了PE/VC、英国University of Exeter、西安交大,甚至军工企业。

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简称“滨湖机电”)是由武汉市科委、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和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共同组建的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地处武汉中国光谷,是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董事长史玉升同时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快速制造中心主任。公司于1991年开始快速成形技术的研究,先后得到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863高科技计划、湖北省科技厅和武汉市科委的支持。

据公司人士介绍,滨湖机电是国内最早一批投入快速成型技术研究的企业,现在已经为国内外200 多家企业、研究单位提供快速成型机,即俗称的3D打印机,制造出的高端产品关键零部件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等领域。

据介绍,公司客户中有不少是上市公司,如山推股份[5.33 -1.84% 资金 研报]、新界泵业[16.90 0.12% 资金 研报]等,上述公司从滨湖机电采购3D打印设备用于制造产品样件。目前,滨湖机电3D打印设备的年销量已达30到40台,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至3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除了PE/VC,英国University of Exeter、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富士康等高校、国企、民企、甚至包括军工企业,都主动上门谈投资与合作。董事长史玉升表示,公司跟武汉纺织大学探讨的是如何打印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衣服等纺织品,与英国University of Exeter和西安交通大学探讨的是如何打印人体的活性器官。不过关于是否有上市计划,公司表示要看未来发展。

除了投资与合作,近期还有多家企业对滨湖机电表现出了收购意向,其中包括军工企业、海尔集团等。

滨湖机电内部人士透露,海尔集团一年前过公司的时候便已有收购意向,前不久又来过一次,且这次来的人级别更高。不过,公司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是否被收购不是公司层面可以决定的事,需要华中科技大学来决定,能否成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上述人士表示,海尔此前已有几套3D打印设备,主要用于打印产品样件,不过这些设备基本都从国外采购,自从国内有了类似功能且价格更加实惠的3D打印设备后,海尔有意从国内购买,甚至直接收购国内3D打印公司

据介绍,滨湖机电生产的规格为1.4米×1.4米工作面的3D打印机,是目前世界最大工作面的基于粉末床的快速制造装备,已受到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关注。此前,公司于2011年研制出的工作面为1.2米×1.2米的3D打印机,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工作面的基于粉末床的快速制造装备,并获得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公司正在研究用3D打印机打印具有生物活性器官(如牙齿、骨骼等)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日前,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在此节点上,本报记者专访了西部证券[15.85 1.08% 资金 研报]代办股份转让部总经理程晓明。作为“新三板”业务的著名专家,程晓明认为《办法》中最大的亮点是交易制度,尤其是做市商制度。

上海证券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公布与实施,标志着“新三板”的法律地位得以正式确立,全国股转系统运行基本框架确立。作为新三板业务资深人士,您认为此次《办法》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与解读?

程晓明:首先要指出的,这个办法本身并非是直接针对新三板的交易制度,而是证监会作为证券市场的行业主管部门对该公司的管理办法。这里,有必要对这个“股转公司”在新三板、场外市场的地位、作用做一个阐述。

我的理解是,如果说新三板是中国的NASDAQ,那么股转公司就是中国的NASD,其功能是选择做市商、制定做市业务规则,至于将投资者的买卖委托撮合成交,这个任务就交给做市商了,也就是说,股转公司没有交易功能,所以名称上就不叫“北京证券交易所”。

此次暂行办法,我认为亮点还是交易制度,具体体现在:

“第二条,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这确立了股份转让系统的地位。

“第三条,股票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公司(下称:挂牌公司)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东人数可以超过200人,接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证监会)的统一监督管理。”这意味着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东人数可以突破200人,那么拆细交易单位就成为需要与可能。

“第二十条,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实行主办券商制度。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邮轮靼烊桃滴竦闹と境莆靼烊獭V靼烊桃滴癜ㄍ萍龉煞莨竟善惫遗疲怨遗乒窘谐中降迹硗蹲收呗蚵艄遗乒竟善保善弊锰峁┳鍪蟹务及其他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公司规定的业务。”该条明确了新三板将引进做市商制度。

“第二十四条,挂牌股票转让可以采取做市方式、协议方式、竞价方式或证监会批准的其他转让方式。”本条同样提到做市商制度,还提出了竞价交易。

“第二十五条,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实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参与股票转让的投资者应当具备一定的证券投资经验和相应的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了解熟悉相关业务规则。”本条为新三板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开了绿灯。

也就是说,随着200人、拆细、向个人开放、做市商问题的解决,新三板的交易活跃问题就会解决,挂牌公司就有了市场定价功能、融资功能;尤其是做市商制度的引进,还能在交易活跃、有市场定价的基础上,让交易价格、融资价格更准确。

上海证券报:与此前对照,《办法》明确可实施做市商制度应该是最大亮点,但国内券商目前有实力马上开展做市商业务了吗?如果不行,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演练备战?其中的难点在哪里?如何克服?

程晓明:我们相信,国内券商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有相当一大批是有实力开展做市业务的。之所以要花时间准备,是因为,做市业务在给券商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风险也非常大。

风险的来源就是,做市商对股票的报价不为市场、多数投资者认可。比如,做市商对某个股票的报价是,买15元,卖16元,而市场普遍认为价格偏高,那么,就会有大量卖盘,做市商必须承接,导致交易当天收盘时持仓量高于持仓量上限比如10%,按规定,在第二天收盘时持仓量必须降到10%以下,为此,做市商必须低价卖出,比如,买11元,卖12元,昨天15元收购大批股票,第二天却12元卖出,每股赔3元,这将是数以千万甚至亿的巨大损失!所以,做市商必须对挂牌公司准确估值,不能让市场认为你的报价太高、或太低。

这样就对做市商的估值能力提出了非常之高的要求。

上海证券报:做市商业务对券商而言是个新的盈利增长点。他究竟属于投资性质还是估值性质?这两者有何区别?

程晓明:从前面一个问题的讨论看,我的观点其实很明确,那就是,做市业务不是投资,而是估值、是投行。区别在于,从两项业务盈利来源、模式看,完全不同。

做投资的逻辑和操作过程一般是,券商发现某股票被低估,比如合理价值是10元,但现在只有6元,于是在6元价位大举建仓,待股价涨到10元时抛出,赚取4元利润。但是,做市业务不同,做市商在6元买入的同时,必须在略高于6元的价位卖出,同样,在10元卖出的同时,还必须同时以略低于10元的价格买入,做市利润的来源就是在任何价位上的买卖价差。从这个简单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投资、做市业务的利润来源模式完全不同,因此,背后的理念、操作“技巧”也不同。

从根本上讲,二者的角色定位不同。券商从事投资业务,与市场上一般机构投资者没有任何不同,都是纯粹的商人,以利益最大化为中心;但是,在从事做市业务时,尽管其主观上依然是商人、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做市业务的制度设计上,我们是希望其发挥估值作用,来引导一般投资者对他们看不懂的高科技公司合理定价,至于买卖价差收益,是对做市商承担风险的补偿。

上海证券报:流动性较差、活跃度不高一直是困扰“新三板”发展的难题之一。此次《办法》明确,股票转让可采取做市方式、协议方式、竞价方式或证监会批准的其他转让方式。你认为最终哪个方式会成为主流?这些交易方式的出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难题?如果不行,还需要什么配套制度?

程晓明:协议方式就是交易双方直接见面讨价还价,成交效率极其低下,目前新三板就是这种方式,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有了做市商点选成交,尽管其成交过程在某些方面类似柜台交易,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完善,做市交易在成交效率上与竞价方式差别已经不大了,可以不需要竞价方式,因此,我们建议实行纯粹的做市商制度,即不同时实行竞价交易。

上海证券报:对于诸多小微企业而言,上“新三板”除了彰显自我价值之外,还有一大目标是想通过该平台实现再融资。之前由于流动性差,交易清淡以及不能转板等因素,导致新三板公司再融资数目少得可怜。你觉得未来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些挂牌企业再融资难题?

程晓明:目前,新三板市场交易非常不活跃,几乎没有定价功能,自然就没有融资功能,新三板融资数量当然就少得可怜,解决办法就是活跃二级市场的交易。

上海证券报:《办法》授权股转系统公司自主制定挂牌条件,你认为最终新三板门槛会变成怎样?是否应该大幅降低门槛,让大量企业上来“赛马”?券商在这方面应有的权责是什么?

程晓明:门槛肯定不会太高,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门槛,而是新三板市场的挂牌上市节奏,即每年挂牌多少家企业,我们希望每年至少1000家。

另外,新三板的上市门槛,要理解为挂牌后不退市的门槛,挂牌环节不必过于纠缠,宽进严出,挂牌上市后,如果交易量、股价上不去,就立即退市,以退市来倒逼上市,这里,做市商的估值、报价至关重要。

上海证券报:全国新三板扩容今年是个关键年。按照目前的进度,你认为今年有哪些园区有望进入?在园区扩容后,企业的扩容数量会否也不再控制?

程晓明:我认为今年可能会有20家左右园区入围,明年全部放开,至于哪些园区,我难以预测,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成都、西安、深圳、长沙、苏州、郑州、哈尔滨、青岛、昆明等准备得比较充分。

上海证券报:明年若是所有国家级高新区都纳入新三板,你觉得其最大影响将会表现在哪些方面?比如,会否产生一批专门投资炒作新三板的私募机构?PE、VC如何应对或者抓住其中的机遇?

程晓明:最大的影响就是,将会有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争相来上新三板,证券市场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大大增强。

至于私募、PE、VC,现在已经有很多先知先觉的机构积极参与新三板了,抓住机遇的关键是超强的眼光。

上海证券报:800多家IPO企业“堰塞湖”能否通过新三板来分流?从你了解的实际情况看,有没有企业(有多少)愿意放弃直接IPO,转而挂牌新三板?这是否是券商争夺或者引导的重点?

程晓明:不论IPO企业是否来分流,都不能改变新三板为创新服务的定位,那些不符合新三板定位的企业来新三板挂牌,只能理解为暂时“借读”,而非“转学”。至于现在有多少企业来新三板,我们不太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weixin
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