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网站地图-注册-登陆-手机版-投稿 3D打印网,中国3D打印行业门户网!
当前位置:主页 > 3D打印新闻 > 深度解读 > 正文

3D打印行业的“3D四六级”标准出炉 你造吗?

时间:2016-02-10 22:55 来源:新华网 作者:中国3D打印网 阅读:

   “3D圈圈杯”第8届全国3D大赛暨3D大会12月6日下午在江苏省常州市圆满落幕。大赛经过初赛、复赛、总决赛,共选取了全国800多所院校、培训机构及企业的563支参赛团队现场对决3D创新能力。国内业界权威专家、投资机构负责人及3D上下游企业共同探讨了3D打印与智能制造、3D打印专业人才培养等问题,共同打造了一场3D全产业链盛宴。


当天上午,在全国3D大赛暨3D大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3D动力集团总裁鲁君尚的主持下,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与人才培养峰会在常州科教城举行。常州市科教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陆金林,全国3D大赛暨3D大会组委会执行主任、科技部“十三五”先进制造规划专家组组长杨海成,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建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江淮汽车集团副总工程师李世杭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杨海成表示,建立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与认证体系,是推动3D技术普及、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重要一环,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当天下午,全国3D大赛“龙鼎奖”颁奖典礼拉开帷幕,共设有数字表现(新媒体艺术)设计大赛特等奖、数字化建筑设计大赛特等奖、工业与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数字表现(新媒体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数字化建筑设计大赛一等奖、“天远杯”逆向设计大赛一等奖、“微深杯”3D打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产业组奖、职业组奖等奖项。三迪时空平台优秀企业及战略合作伙伴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三的部落(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大华天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协办单位及技术支持企业获得了产业组“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3D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奖。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超能队在此次大赛中获得了“工业与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三迪时空早前与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已有合作,校企共建创客空间及3D打印实验室,使琴岛学院成为青岛市第一家配备3D打印机并将3D打印技术与教学实现融合的高校。此次校企合作打造琴梦创客空间及3D打印实验室,是探索创新教育的重要一步,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3D设计、机械制造等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而且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

在大会期间,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全新的VTOP系列三维扫描仪设备,采用了优秀的算法和程序架构,实现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高精度性能,具有真彩物体曲面重建,全自动拼接及整体误差控制等行业领先的技术能力,产品设计科学,使用方便,具有高效率、高解析度及高寿命的特点。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国栋表示,三维扫描和3D打印技术(三维技术)从技术本身创造了创新创业效率的提升和成本下降,实现了无拘无束的设计和随心所欲的制造;在需求引领方面,三维技术的普及不断催生个性化的需求,将导致产品定制的市场不可避免迅猛发展起来。

本次大赛的一大亮点,就是推出了国内首个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与认证体系(简称“3D四六级”),以及3D技术垂直领域人才职业发展与招聘服务网站——“3D圈圈网”。这是首次为我国3D人才的技术能力测评与认证设置行业标准。

3D已成通用语言 3D人才却无恰当评判标准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设计制造的三维数字化,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基础;互联互通数据网络化成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云端共享分布众包化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方向。同时,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为代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转方式、调结构”是十分紧迫又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技术升级发展作保障,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转型升级作支撑。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三维数字化技术(3 Dimensional,简称“3D”)已经逐渐变得像英语、计算机一样,成为发展新常态下的普遍性、工具性技术之一,是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语言、工具和平台,也是3D+/CPS时代到来的重要前提与标志。可以说,3D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已经跨入3D大众化的时代。

一方面,是3D逐渐成为创新创业的通用语言;另一方面,我国3D人才的培养体系却存在着诸多问题,缺乏评判人才3D技术应用能力的统一标准。 3D人才的培养缺乏指导,培养方向、目标、标准不明晰;3D人才的遴选、甄别、招聘、晋级缺乏客观指导标准和参考;CPS(信息物理系统)的推进,缺乏可靠、高效、基本的支撑和保障。这三大问题已经成为3D人才培养发展的桎梏。

人才是兴国之本,发展之源,特别是在3D 技术的行业应用日渐普及的今天,3D人才培养的短板,无法适应和满足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和需要。社会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的进步急切需要建立3D技术能力体系标准。

八年“四促” 四六级标准 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简称“全国3D大赛”),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转变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一项大型公益赛事,覆盖3D应用各个领域和方向。自2008年发起举办以来, 全国3D大赛已连续成功举办至第8届,越来越受到各地方、高校和企业的重视,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参赛高校连续每届超过800所、参赛企业超过1000家,初赛参赛人数连续突破100万人,成为3D技术研发厂商、3D产业应用上下游企业、高校人才教育机构等广泛参与创新设计实践的盛会。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新”作为全国3D大赛的宗旨,来自于3D发展的技术驱动,来自于产业牵引,来自于产教融合实践,更来自于转型升级、自主创新的要求。全国3D大赛秉承“四促”的宗旨,在8年的发展和积淀历程中,在技术、产业、教育三个领域的广泛参与、互动中,具备了对3D技术应用能力考评、测试的实践基础,形成了考评、测试、评定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与相关各方逐渐凝聚3D技术能力认证标准的思想、理念和共识。与此同时,源自于全国3D大赛的3D技术能力评定标准,通过“四促”宗旨的传播和影响,在全国部分高校、企业、用人单位中得到了宣传贯彻和试点推行,反响积极、反映良好,具有8年扎实的实践基础。

“3D四六级标准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拍脑袋空想出来的标准。它源自于全国3D大赛8年的赛会积累与经验,来自于产、学、研、用各方所达成的理论共识与实践试点的完善。”鲁君尚表示。 “3D四六级”脱胎于全国3D大赛,在赛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发的理论共识和群众基础,又在产学研多平台的试点实践中得到反馈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实践性较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这也是大赛8年来最大的收获之一。

“8年来,全国3D大赛有4项非常有特色的收获。”鲁君尚介绍说,“3D方面的人才标准、一大批3D技术应用人才、海量的优秀3D作品,以及通过大赛在行业中形成的产学研用良性循环模式。” 记者随机采访了全国3D大赛评委张红旗、张青雷和尹承顺,以及部分参赛选手,他们表示,3D四六级标准的提出是件好事,经过时间的检验,3D四六级标准将会不断完善,这对于加快和规范3D人才培养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3D圈圈网 精准匹配产业&人才双向需求

如果说“3D四六级”给了行业一把衡量人才3D技术能力的尺子,那么3D圈圈网的推出,相当于为产业 和3D人才之间搭建了一座互通的桥梁,为实现3D人才价值、解决产业3D人才紧缺问题提供了一个双向服务的平台,是进一步完善我国3D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据鲁君尚介绍,为了使“3D四六级”更好地满足3D技术人才使用需求,也更好地服务于3D技术应用企业,“3D四六级”标准的“认证中心”主动对接3D设计制造人才发展服务平台,授权“3D圈圈网”(http://www.3dquanquan.cn)与三维数字化技术水平测试认证结果相关联,并提供认证证书联网查询。这不仅可以帮助3D人才更好地就业、就好业,让工作者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满足用人企业对3D人才招聘、甄别、遴选一站式服务的需求,使“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与认证”成为企业招聘用人的新标准,惠及各方产业生态链。

即将上线的“3D圈圈网”作为3D技术垂直领域人才职业发展与招聘服务网站,融合了全国1500多所高校、30000多家企业产教合作培养经验,精准定位与匹配产业对3D设计制造人才的需求以及3D人才的就业创业梦想,为实现3D人才价值、解决产业3D人才紧缺问题提供双向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admin)

weixin
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