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3D打印出用于抗癌药物仿生测试的骨肉瘤芯片模型
当前,骨肉瘤(OS)治疗中标准化疗方案因缺乏能反映原生OS结构和细胞复杂性的模型,存在治疗效果差、转化差距大的问题。印度理工学院古瓦哈提分校的Biman B. Mandal教授团队合作,利用双挤压3D生物打印方法开发了包含肿瘤和基质成分的体外OS模型,并引入人体仿生微流控生物反应器模拟动态肿瘤微环境,提供机械刺激,构建了TC - OS(Dynamic)模型。该模型通过改善药物筛选敏感性,解决了上述痛点,相关工作以“3D bioprinted microfluidic based osteosarcoma - on - a - chip model as a physiomimetic pre - clinical drug testing platform for anti - cancer drugs”为题发表在《Biomaterials》上。
研究内容
通过绘制详细的示意图,结合3D生物打印技术和微流控系统的设计思路,研究了骨肉瘤的症状表现、肿瘤微环境的组成结构,以及肿瘤和基质生物墨水的配方构成与TC-OS模型的构建流程。结果表明,成功设计出包含肿瘤和基质成分的3D生物打印模型,可用于后续的抗癌药物筛选研究。

运用流变学测试(如温度扫描、振幅扫描、频率扫描)、力学压缩测试以及溶胀和稳定性实验等方法,对肿瘤和基质生物墨水的黏度、弹性、强度、吸水能力和结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生物墨水具备良好的可打印性、机械性能和稳定性,非常适合3D生物打印应用。

对3D打印机的温度、压力、打印速度等参数进行优化,并采用荧光染料标记细胞的方法,研究TC-OS模型的打印过程以及细胞在肿瘤和基质区域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打印出具有清晰肿瘤-基质结构的模型,且细胞在各自区域分布均匀。

借助CAD软件设计微流控装置,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技术,研究微流控装置内的流速、压力和剪切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该装置能够提供与生理条件相似的剪切应力(约49 mPa),可有效模拟肿瘤微环境的力学刺激。

采用活/死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如Vimentin、OPN、vWF染色)、DNA定量分析和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静态和动态培养条件下TC-OS模型中细胞的存活率、增殖能力及分化功能。结果表明,动态培养(利用微流控装置)能够显著促进细胞增殖、基质矿化以及血管相关细胞功能,效果优于静态培养。

通过qRT-PCR技术分析基因表达水平,并构建基因互作网络,研究与肿瘤转移、骨基质形成、机械转导相关的基因(如ECAD、NCAD、VIM、RUNX2等)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动态培养能够上调促进肿瘤进展和机械信号传导的基因表达,进而增强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

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蛋白质表达,并对信号通路网络进行分析,研究机械转导相关蛋白(如N-cadherin、Vimentin、YAP-1、ERK1/2等)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动态培养激活了细胞内的机械信号通路,促进了与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

利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并结合基因和蛋白分析(如BAX、BCL-2、PARP-1等),研究TC-OS模型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对阿霉素、顺铂、索拉非尼三种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动态培养的模型对药物更为敏感,药物能更高效地诱导细胞凋亡,同时降低了耐药基因的表达。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利用先进的3D生物打印方法,重现了骨肉瘤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和结构复杂性。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开发出具有更高生理相关性和结构功能保真度的模型,该模型与原生骨肉瘤肿瘤微环境高度相似。此外,通过仿生微流控生物反应器引入动态媒体流,模拟了剪切应力形式的机械刺激,进一步增强了模型的生理相关性。将3D生物打印与仿生微流控装置相结合,为更好地模拟实际肿瘤微环境提供了显著优势,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抗癌药物的疗效和毒性。该研究为深入理解骨肉瘤生物学、促进抗癌药物筛选以及更好地预测药物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章来源:
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5.123267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