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网站地图-注册-登陆-手机版-投稿 3D打印网,中国3D打印行业门户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新3D打印技术 > 正文

清华大学林峰-宋宇团队,3D生物打印脑类移植物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时间:2025-11-14 10:46 来源:南极熊 作者:admin 阅读:

导读: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长期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2025年11月13日,近日,清华大学林峰-宋宇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重磅研究,提出一种基于3D生物打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疗法,成功在动物模型中实现认知功能修复,为该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核心挑战:传统干细胞疗法的瓶颈
       干细胞疗法曾因具备神经元再生潜力被寄予厚望,但在临床应用中面临多重困境。研究指出,传统干细胞移植存在细胞存活率不足5%、分化方向失控、难以修复脑部结构缺陷等问题。此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部存在的病理性微环境,包括异常机械特性、蛋白聚集和慢性神经炎症,进一步阻碍了移植细胞的存活与功能整合。
      现有3D类脑器官技术虽能提供复杂神经结构,但存在细胞分布不均、批量生产困难等局限,难以满足临床需求。而生物打印技术凭借可控性和可重复性优势,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突破口。

创新方案:三维生物打印神经贴片的设计
研究团队研发了名为TTBT的三维生物打印移植系统,核心是一款专为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定制的神经前体细胞(NPC)构建体,其设计亮点体现在三方面:


定制化生物墨水:采用明胶/海藻酸盐/纤维蛋白原三元复合体系,通过优化浓度配比,使材料兼具良好的打印性、生物相容性和降解特性。该材料的力学性能(1-4 kPa压缩弹性模量)与大脑组织高度匹配,能为干细胞提供仿生微环境。

精准结构设计:根据大鼠海马体形态,设计直径1毫米的平底点状结构,最大化移植体与宿主脑组织的接触面积,同时减少手术损伤。通过螺旋路径精准打印,确保结构一致性和植入可行性。

种子细胞优化:选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神经前体细胞,经浓度优化(6.67×10⁶ cells·mL⁻¹),既保证细胞存活,又能快速形成成熟神经网络。

实验验证:多维度疗效显著

研究团队在氯化铝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样大鼠模型中,系统对比了3D生物打印构建体移植与传统细胞悬液注射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





细胞保留与分化优势:打印构建体组的细胞保留率是细胞悬液组的3.41倍,神经元分化率达79.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8%),其中GABA能神经元分化率提升近一倍(29.85% vs 15.93%)。同时,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受到抑制,降低了胶质瘢痕形成风险。

神经功能修复:移植后,模型大鼠的海马体神经网络完整性得到恢复,突触相关蛋白(SYP、PSD-95)表达水平接近健康对照组。长时程增强(LTP)功能恢复至健康水平的97.89%,而细胞悬液组仅为86.99%。

认知行为改善:Morris水迷宫测试表明,接受打印构建体移植的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显著提升,搜索策略更高效,与健康大鼠表现接近。此外,神经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降低,tau蛋白病理得到缓解。

前景与展望

该研究通过材料工程、结构设计与干细胞技术的深度融合,首次证实3D生物打印神经构建体可多维度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特征,为解决传统干细胞疗法的核心瓶颈提供了有效方案。研究团队表示,该技术不仅适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还可拓展至创伤性脑损伤等其他脑部疾病的治疗。

目前,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如动物模型未完全模拟人类慢性病程、构建体尺寸需适配人类脑部等。未来将通过大型动物实验优化构建体规模,探索移植体与宿主神经环路的整合机制,推动技术向临床转化。

研究成果以“Advanced Stem Cell Therapy: 3D-Bioprinted Brain-Like Transplants for Alzheimer’s Disease-Like Dementia”为题,于2025年11月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论文第一作者为机械系博士生盖可,通讯作者为机械系宋宇助理研究员、林峰教授。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weixin
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